有說入場看《魔警》會敗興而歸,因為張家輝的戲份太少,與海報及宣傳片中的大量曝光率不成正比,連提名明年電影金像獎的「男配角」也有點勉強。這個說法對了一半,《魔警》在宣傳策略上固然有取巧之處,但「心魔」作為電影的母題,張家輝和吳彥祖早就有糾纏不清的關係,王偉業與韓江,你身上流著我的血,我在槍戰中欠你一命,血脈相連,命格合一,雙身共舞。張家輝在電影初段墮崖而死,借屍還魂,在吳彥祖的潛意識中得以重生,成為他的心魔。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:看吳彥祖在演,其實等於看張家輝在演,剪不斷理還亂,「魔」與「警」的角力,就此展開。
鬼王.魔性
「差佬擋路攔途,鬼王降服開路」,作為警匪類型片,槍戰、臥底、歃血、飛車、爆炸……如此種種,《魔警》應有盡有,卻又不安於此,試圖挑戰警匪片的心理描寫界線。電影以「鬼王幫」的聚義揭開序幕,「鬼王」本為神靈,負責消除眾鬼之痛苦,其後捨去鬼身,生於天道;而今悍匪挪用其面目行凶,動了貪愛及慳吝之念,自然墮入餓鬼道,不得好死,理所當然。電影要講述的當然不單純是「惡有惡報」的老生常談,而是聚焦在警察王偉業(吳彥祖飾)身上的「魔性」。王偉業的成魔之路,始於其童年陰影,他父親在抗爭期間,被維持治安的警員誤殺,他為復仇前往警員的家中縱火,活活燒死了警員,這個電影中沒有交代姓名的警員,同樣由張家輝飾演。警員死後遺下高堂老母,王偉業少時就背負殺人罪孽,長大後即動了惻隱與救贖之心,供養其老母,稱她婆婆。
上述重要的情節和因果,直到電影結尾才輕輕交代,令王偉業大部分時間的精神掙扎顯得撲朔迷離,不易看懂。一念天堂,一念地獄,王偉業殺死了警察,長大後卻當上警察;他要伸張正義,卻和反派韓江暗通血脈;他被投閒置散,卻牽進「鬼王幫」分贓不均、狗咬狗骨的暗鬥。《魔警》找來譚家明剪接,鏡頭和意象明顯有用心經營。電影(及其海報)中黑色物料在水中產生擴散作用,喻意魔性逐漸擴張,陰暗面早晚會顛覆人性。陳芷菁飾演的心理醫生遏止不住王偉業的魔性,他要靠自己強行的修煉,如天主教懺悔式的自我鞭笞,以及將身體浸沉在水池中作淨化,才能抑制心魔。
自焚與救贖
死亡是唯一的解脫,「鬼王幫」成員做的是殯儀業,紙紮、堂官、破地獄、抬棺材,替別人,也替自己送葬。《魔警》中人物的死法有很多種──亂槍掃射而死、墮崖而死、撞車而死、刀剮而死、索頸窒息而死,但都不及「焚燒而死」般壯麗而崇高。電影多次拍攝人被活生生燒死的場面,在特技慢鏡下,身體成為火焰的助燃物,四肢亂舞的唯美,超越了所有暴力美學。「鬼王」本名「面燃大士」,滿臉火光;鬼門大開,凡人焚燒衣紙,是要超度亡靈,而王偉業的魔性,只有業火可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